家庭医生在线首页 > 疾病频道 > 消化科 > 其它疾病 > 正文

全方位解读口腔黏膜白斑

2014-05-07 06:34:30  来源:久久健康网    转载

口腔粘膜白斑又称口腔白斑病(oralleukoplakia,OLK)是一种口腔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口腔粘膜上擦不掉的白色斑块,属于癌前病变,有转变成口腔鳞癌的潜在可能,对于口腔白斑这个名词或术语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有所争议,甚至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1978年,WHO首次制定了较为明确的OLK定义,并在1983年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修订。白斑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为:OLK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不应包括上腭的烟草性过角化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单纯性过角化,同时指出该病属于癌前病变。

我国“两病”(口腔白斑与口腔扁平苔藓)防治研究协作组在1983年依据WHO的定义修改为:OLK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角化斑块,属于癌前病变,不包括吸烟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以消退的单纯性过角化。该定义明确了两点:①明确指出了OLK是一种癌前病变;②明确排除了由局部理化因素刺激引起的一大类白色角化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OLK和口腔良性过角化病(oralbenignhyperkemtosis,OHK)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口腔粘膜白色损害。前者为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常增生;后者为良性损害,有过角化,但无上皮异常增生,并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如吸烟等,去除病因后,损害可逆转。应将两者严格区分,以利于指导研究和临床工作,同时也缓解了多数白色角化病病人的精神负担,提高了人们对OLK的警惕性。

二、临床表现及类型

OLK的损害局部临床表现主要为在一处或多处的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以颊、舌、唇最为多见。由于白斑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大,且各种不同的表现其治疗与预后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诊断、治疗和观察,有必要对白斑做细致的分型或分类。

对于白斑病的分类,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Banaczy把OLK的局部表现分为单纯型、疣状型和溃疡型三型;Pinborg主张将OLK分为均质型与颗粒型两型,而国内李辉摹则将OLK分为斑块型、颗粒型、皱纹纸状及疣状型4型。

我国“两病”协作组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将OLK分为以下4型:

1。单纯型(又称均质型) 为白色斑块,表面略粗糙,呈皱纹纸状或有沟纹,无症状或有轻度不适。

2。疣状型 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不平,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粗糙,质稍硬,可有不适感。

3。颗粒型 在充血或发红的粘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角化颗粒或结节高出粘膜面,可伴有糜烂,能发生刺激痛。

4。溃疡型 在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常伴有自发性疼痛。

从上面4型所占的比例来看,以单纯型占大多数,疣状型次之,而颗粒型与溃疡型则较少,且均质型、颗粒型及疣状型均有可能演变发展成溃疡型。

三、癌变情况

白斑属癌前病变,具有潜在恶变的可能。目前,白斑癌变已经肯定,但比例并不太高,所以,不能认为白斑就一定要癌变。根据WHO及国内报道的研究资料,白斑的癌变率大多在3%-5%左右。

在临床上对什么样的白斑要严加注意?何种白斑比较危险呢?以下情况和问题值得注意与参考。

(一)临床类型

白斑的恶变倾向与临床类型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通常均质型不易恶变,疣状型易恶变,而颗粒型和溃疡型的恶变率则较高,故在临床上对非均质型白斑要特别注意,以警惕其恶变。

(二)病变部位

白斑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但口腔中有三个区域:①口底―舌腹(包括狭窄的舌缘在内);②颊粘膜在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③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后侧磨牙后垫)是OLK的危险区,是较易发生恶变的危险部位,因而要对这些区域的白斑特别警惕,防止其发生恶变。

(三)吸烟情况

通常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者,其白斑癌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四)组织病理

病理检查表现有上皮不典型增生者,其白斑更易发生癌变。上皮不典型增生通常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者发生癌变的比例较高。

(五)白色念珠菌感染

许多学者注意到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白斑发病和癌变中所起的不利作用,认为白斑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时,有更大的恶变倾向。

(六)无明显原因的白斑

临床上发现,有些无明显外来原因发生的白斑主要与机体内在因素有关。如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等。相对来说,这类所谓突发性白斑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对这类病人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对发病原因不明的女性病人尤应预防其发生恶变。

(七)病变情况

对病变时间较长、自觉症状较重、有刺激痛或自发痛的病人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鉴别诊断

目前对白斑病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结合组织病理学变化,通常多能做出明确的诊断,但由于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病变种类较多,因而做好白斑病的鉴别诊断还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白斑病主要应与下面几种疾病进行鉴别。

(一)白色水肿

白色水肿(1eukoedema)属于发育性白色病变,其临床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双颊粘膜上,表现为粘膜增厚发白,呈半透明状,扪之柔软,弹性正常。检查时如压迫病变处粘膜,白色可暂时消除。该病通常无任何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主要为上皮增厚,但表层无角化,上皮细胞呈

现明显的细胞内水肿。该病不需治疗。

(二)异位皮脂腺

该病又称Fordyce病,为皮脂腺在口腔粘膜上的异位而形成,其临床表现为粘膜上可见很多散在性针头状至粟粒大小的黄白色小斑点或小颗粒状丘疹,多发生于双颊及唇部粘膜。该病无任何症状,对健康无害,无临床意义,不需处理。

(三)白色角化病

白色角化病(1eukokaratosis)是口腔粘膜长期受明显的理化或机械因素刺激后而造成的粘膜过角化病变,临床表现为粘膜上的白色斑块,呈淡白色,表面平滑,基底柔软,粘膜弹性正常,除去致病因素后,病变会逐渐减轻或痊愈。其主要病理表现为上皮表层过角化,棘层增厚,但无上皮不典型增生。该病属于良性病变。

(四)白色皱褶病

白色皱褶病又称白色海绵状痣(whitespongenevUS),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为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乳白色、皱襞状、厚斑块状损害,常有家族史。该病有时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粘膜,如食道、阴道、肛门等。其组织病理特点为上皮明显增厚,不全角化,上皮细胞内水肿,空泡变性,但基底层完整。该病为一种退行性变,无恶变倾向,不属于癌前病变,且无症状,可不需处理。

(五)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主要是指慢性增生型念珠菌病,这是由于感染白色念珠菌时,真菌能穿破上皮细胞浆膜进入细胞内,造成上皮细胞的增殖,形成白斑样病损。其临床特点为紧密、牢固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去,界限清楚,质较硬,有粗糙感,在斑块下方和周边常有炎症反应,多发生在颊粘膜。临床涂片检查时能发现菌丝。活检可在上皮内发现菌丝,上皮浅层有微小脓肿形成。通常抗霉菌治疗有效。

(六)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粘膜白斑主要应与斑块型扁平苔藓相鉴别。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多发生在舌背上,与白斑类似,临床表现为一片均匀的乳头相连的珠光白色斑块,通常其表面无裂沟或裂纹,在口腔粘膜其他部位常可见有白色条纹或充血糜烂,条纹多呈网状或树枝状,部分病人可伴有皮肤损害。该病病理表现主要为上皮基层细胞有液化变性,固有层有致密的呈带状的淋巴细胞浸润,而白斑在组织上无此病变特点。

(七)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submucousfibrosis)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多与咀嚼槟榔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癌前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淡白色、似云雾状的斑块,并可在粘膜下触及纤维性的条索,以双颊部多见,有口腔疼痛、烧灼感、味觉失调及口干等表现,

后期由于纤维化进行性加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牙关紧闭、张口困难、舌运动受限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上皮萎缩,有时可增厚等,常有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下有胶原纤维变性或增生,真皮内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八)颊白线

颊白线(1ineaalbabuccalis)是指出现于双颊粘膜的灰白色线状隆起,是由于咀嚼时牙齿对颊粘膜不断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组织反应,在成年人中很常见。其临床特点为此白线与咬牙合线相对应,白线外粘膜表面光滑、柔软而富有弹性,在咬牙合时,线状隆起位于牙合面,自口角处向后延伸至翼下颌韧带前。该线属于正常表现,通常无任何症状,也不需治疗。其组织学特点主要为上皮正角化。

此外,白斑有时尚需和地图舌、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

五、口腔黏膜白斑治疗

关于口腔白斑病的治疗方法与措施,学者们意见不一。但一般来说,对任何类型的白斑都应及早进行积极的治疗,并在治疗中观察。至于具体的治疗方法,应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白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去除一切致病因素

理化或机械刺激是诱发口腔白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去除所有的刺激因素是治疗白斑首位的、不容忽视的方法。

1。戒除所有的不良习惯与嗜好,包括戒除烟酒、不进食过热食物和少吃辛辣食物、纠正单侧咀嚼习惯等。

2。磨改牙齿锐利的边缘,拔除残根、残冠、错位及无功能牙,对不良修复体也应除去或修改,以消除局部刺激因素。

3。调整产生电流的金属修复体。通常认为早期更换引起电流的金属修复物可使病变逆转。

(二)局部药物治疗

1。维生素A 局部病变粘膜下注射,亦可用鱼肝油局部涂擦或敷贴治疗白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维甲酸类药物 局部治疗白斑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较安全,治疗时应以低浓度为宜,不宜过高,以减少不良反应,一般以0.05%-0.2%为佳。通常该药只适用于均质型或部分疣状型白斑的保守治疗,而不宜用于颗粒型与溃疡型的治疗。

3.5―氟脲嘧啶(5―FU) 常用5%的软膏局部涂抹,每日2次,有一定的疗效,病变消失后即停药。

4。抗真菌类药物 部分白斑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因而对白斑合并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合用抗真菌类药物的局部治疗,常可提高疗效。目前常用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锭剂或克霉唑口含,也可用2%-4%的碳酸氢钠或0.2%洗必泰溶液等含漱。

5。另外,选用蜂胶类膜剂、活血化瘀类膜剂以及离子导入药物等局部治疗方法,亦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三)全身药物治疗

1。维生素A 对调节上皮组织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补充维生素A,可使过角化消退。常用量为口服2.5万U,每日2-3次,疗程1-2个月。

2。维甲酸类药物 该类药物有干扰致癌作用,可防止上皮癌的发生,并可延缓或停止甚至逆转癌前细胞变成癌细胞,另外,还具有维持上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使过角化的形成受到抑制。在临床使用时,初服剂量宜小,每次5mg,每日2-3次,一周后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每日30-60mg,分3次服用,1―2个月为一疗程,有效时可停药一个月后再开始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禁忌证。由于该药口服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又有相当的复发率,故目前多主张局部外用。

3。其他药物治疗 病人合并有贫血时,可用维生素B12治疗。唇和舌的损害可用复合维生素B辅助治疗。此外,尚可用雌激素治疗。

(四)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白斑病变疗效较好,是治疗白斑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尤其对那些有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应立即尽可能全部切除,并要求病人随诊观察。通常,手术治疗只有和去除刺激因素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其中刺激因素包括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虽然手术切除疗效较好,但较复杂,损伤大,也有一定的复发率,故应根据病情适当选用。

(五)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也是治疗白斑的方法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口腔粘膜位置浅表,比较柔软,表面湿润且组织致密度低,较利于冷冻治疗。该法常选用液氮,并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无法获得标本做病理检查及病人伤口愈合较慢的缺点,且治疗后复发与癌变的问题也应考虑。

(六)放射治疗

通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磷敷贴接触照射治疗,引起累及深层的炎症,造成全部病变上皮脱落。但由于该法有促进白斑恶变的可能,故对其使用尚有争议。

(七)中医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白斑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正气虚弱等,其施治原则为活血化瘀、化痰消斑及健脾化湿等。

综上所述,白斑的治疗原则总结如下:

1、对白斑病变应及早进行积极的治疗,而去除所有致病因素是首要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2、对均质型白斑可用保守治疗,但亦应警惕其恶变,临床上有可疑癌变表现时应及时做活检,了解病情变化。

3、对颗粒型和溃疡型白斑,应立刻手术,全部切除病变并活检;对疣状白斑及三个危险区部位的白斑,经保守治疗1-2个月无改善者,也应手术切除并活检。

4、对手术切除的白斑,术后应定期复查;对已治愈的白斑,因有复发的可能,亦应定期复查。可根据具体情况,半年左右复查一次,以便及早发现问题,积极治疗。

(责任编辑:付子颜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通便能治疗口腔溃疡?

除便秘为口腔溃疡的高危因素之外,针对广州市631名大学生的调查还发现,喜食辛辣食品、喜食油炸食品、胃病、熬夜失眠及情绪紧张也是诱发口腔溃……详细>>

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恶心、……详细>>

异位阑尾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旋转不良,阑尾的位置可发生变异。临床上多见者有盆腔内,盲肠后腹膜外,肝下及左下腹4种。诊断应以急性阑尾炎一般常规为基……详细>>

异位胰腺有哪些治疗方法?

异位胰腺亦称迷走胰腺或副胰,凡在胰腺本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均称为异位胰腺。迷走胰……详细>>

胃溃疡的几个治疗方法 胃溃疡的日常护理要点解读

近年来,胃溃疡逐渐成了一种多发性胃肠疾病,它让患者不断地忍受着痛苦的折磨。疼痛时,患者胃部如同被外力所扭曲,那种痛苦真是无以言表,莫可名……详细>>

  • 张信江

  • 李承新

  • 廖文俊

  • 冯爱平

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

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

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

擅长:泌尿系肿瘤、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详情]